咱们家刚进北京时,住在北京南池子,哥哥记得很清楚,南池子间隔很近,从家走不远,就可以看见北京。
我二姐就出生在东单的北京医院(解放前名北平医院),取名张晓荣,后改名肖红。
新中国建立,父亲肖平任北京巿委委员,1952年组织差遣父亲到石景山钢铁厂(后更名首都钢铁公司)任党委书记。
母亲孟凱1952年组织差遣到石景山钢铁厂(后更名首都钢铁公司),任石钢组织部部长,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旧石景山钢铁厂是1919年北洋政府建造,1928年国民政府接手,抗日战争1938年被日本鬼子占有,1945年抗日战争成功国民政府接手。
194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石景山钢铁厂,新中国建立,石景山钢铁厂成为北京第一个公营钢铁企业。
父亲记叙建国初期,石景山钢铁厂是留下的一个寒酸炼铁厂,工厂一穷二白。
处处杂草丛生,火车趴窝,高炉上鸟巢落户,尽管叫钢铁厂,其实只产铁不产钢,工厂的机器设备陈旧,可谓是万国博物馆。
厂里的技能人员很少,大部分是装卸工,人们笑称,石钢有两支大军,一支“黑军”装卸煤炭,工人们浑身都是黑色。另一支“赤军”是装运氧化铁矿石,工人们身上都是赤色。
其时恢复出产,工人们靠马车,旧轿车,毛驴,骆驼运送煤炭和铁矿石,烟熏火燎的土法出产烧结矿,劳作环境非常恶劣。
一次周总理来现场观察,见到工人们在土法出产高炉用的烧结矿,受烟熏火烤,总理非常伤心的对咱们说:“你们快点想办法,改动这种粗野的出产方式吧!”
中心从全国的五湖四海调派党的干部,转业军人,专业方面技能人员,知识分子,鞍钢的老工人,到石景山钢铁厂来作业,参与建造首都钢铁公司。
最初工厂设备陈旧,技能落后,出产事端多。员工工资低,住房问题大,没有家族宿舍,工人们只好住工棚,有的住在敌人留下的炮楼,洋灰管里。
八月三十一日的信看到了,谢谢你们使我知道你们厂里的状况和问题,我以为你们的主张是有理由的,以令有关机关敏捷合理的处理这个问题。
随后,中心有关部门同意了添加工人工资的计划,拨下专款,处理工人住房问题。
所以几年间,就有了景山区铸造村,金顶街,苹果园等处,盖起大片平房员工宿舍区,工人们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
关心首钢建造,副主席三次来首钢辅导作业,朱老总,周总理经常来首钢亲临巨细会议,观察现场出产,辅导作业。
父亲回忆说,周恩来总理百忙之中经常来首钢,其间1956年5月20日是个星期天。
父亲接到中心来电话,是周总理的秘书,他说:“总理一瞬间就到石钢,他一个人去,不带他人,总理说只需你一个人招待就可以了,不要再找其他人了。”
父亲立刻赶到厂东门,还没有来得及组织招待作业,一辆黑色轿车驶来,停下车,只见总理走下车,除司机一人外,秘书保镳一个也没有来。
总理说不必歇息了,伴随我去看看你们员工宿舍区,那一天周恩来总理走门串户,探望了铸造村,金顶街,苹果园员工家族区,与员工和家族们亲热攀谈,问长问短,亲如一家人。
父亲回忆说,朱老总是来首钢最多的,从第一次朱老总亲临石钢恭喜全面恢复出产,今后经常来首钢,下到车间,厂区亲临观察,和工人们亲热攀谈,辅导咱们建好厂炼好钢。
1960年8月,苏联专家撂下正在严重施工的300小型轧钢工程受命回国。不久朱老总亲赴石钢,观察了停建的苏联援建工程。
面临没有竣工的工程,他充满信心的问现场施工的工人们,“苏联专家走了,你们能不能干好?”咱们异口同声的答复,“一定能干好!请您定心!”
工人们为国争光,克服困难,分秒必争,日夜奋斗,1961年头,总算建成投产,其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300小型轧钢机。
石景山钢铁厂内,咱们的家就在石景山下滨湖村,那是我儿时的高兴韶光,与哥哥姐姐们玩在石景山的山上山下。。
石景山下的滨湖村,依山傍水,喧嚣美丽,村里有十几户人家,都是平房小院,住的是厂里的领导干部,工程师,技能专业人员。
孩童时便知肖平周冠五。 文革时更知道了如雷灌耳的台甫,也一起知道了肖老前辈是地下阵线的忠实兵士。 从小住石钢的房(金顶街)、烧洗煤石,后来又在首钢作业了几十年,搬到苹果园寓居也快30年了。对首钢各厂(子公司)的办公楼地址记忆犹新,现在只要钢区还在。 感谢你,帮咱们更多地了解了一些厂史以及共和国第一代巨人对老石钢新首钢的关心和希望。 71岁的人大多数是70届,首钢当年会集进厂份额最大的便是70年7月那批,比69年头进厂的68届要多。这些人在首钢的变革开展进程中作出的奉献也最多。 光阴荏苒,人过古稀,咱们都多珍重,健康长寿!
做为首钢的第二代,肖平、周冠五的台甫如雷贯耳,不了解什么时候肖平调离首钢。我在首钢作业了40多年,见证了首钢的大开展!